最近两年,很多国内的互联网大厂偶尔会传出裁员消息,自媒体博主也是很多人都在聊“裁员补偿”的话题。
相比之下,美国互联网科技巨头在最近两年裁员数量居然高达7万(即:70000)多人,其中包括Meta(即Facebook):11,000人、Amazon:27,000人、Twitter:3,700人、Google:12,000人、Microsoft:10,000人、Salesforce:8,000人、Spotify:600人、Snap Inc.:1,200人……

那你知道,在美国硅谷,这些互联网大厂裁员的时候,会给员工多少补偿金吗?

“在美国,硅谷科技公司裁员补偿很少,而且孕妇也照裁不误!”——这是一位来自硅谷的互联网大厂员工给出的结论。

裁员补偿就给 0.5N

在美国,裁员补偿的法律规定相对宽松,尤其是在硅谷这些科技公司中。美国的《工人调整与再培训通知法》(WARN Act)是唯一一项关于裁员的联邦法律,要求一些大公司(通常是有100人以上员工的公司)在大规模裁员时提前通知员工。然而,这项法律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裁员补偿标准,它只是要求提前通知,给员工更多的时间做准备。对于补偿的具体数额,不同公司、不同职位的员工待遇可能差异较大。

以许多硅谷的科技公司为例,裁员补偿通常是按工作年限计算的。例如,常见的做法是每工作一年提供一周的工资,或是按比例计算的“遣散费”(Severance Pay)。不过,这和中国的N+1补偿(即每工作一年补偿一个月工资)相比,可以说是相对较少。尤其是像互联网行业这样的高薪领域,员工的基本工资往往只占总收入的一半,裁员补偿常常不能覆盖员工的全部损失。

举个例子,假设某位员工在公司工作了10年,按照美国的普遍做法,他可能只能拿到约10周的工资作为遣散费,这也就意味着如果年薪为20万美元,那么最后拿到的补偿可能仅为3.8万多美元,相比中国的N+1或N+2补偿,这个金额显得十分寒酸。

WARN Act:提供裁员前的预告期

在美国,并非所有裁员都可以直接执行,特别是在一些大规模裁员的情况下。《工人调整与再培训通知法》(WARN Act)要求大型企业在进行大规模裁员时,必须提前至少60天通知员工。如果企业违反这一规定,员工有权要求补偿,这种补偿通常是60天的工资和福利。

这意味着,虽然裁员补偿的数额较少,但在一些州,员工至少能获得提前知情的机会,尤其是在像加利福尼亚这样的州,WARN Act的实施更为严格,员工可以在裁员前有时间准备。这对于许多科技公司员工来说,是一种稍微可接受的安慰。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员工能够无缝转入下一份工作,往往是不能获得遣散费的。这种情况在快速发展的科技行业尤为常见,尤其是硅谷的高技术人才市场。这样一来,裁员补偿的实际金额和员工是否能够快速找到新工作,紧密相关。

产假期间的裁员:美国法律的漏洞

在硅谷工作的很多人,尤其是那些在顶尖科技公司任职的员工,常常会遇到一个十分不公平的现象:即便是在享受产假的情况下,如果遇到公司裁员,也会被毫不留情地裁掉。美国的法律并没有对孕妇或产妇在裁员时提供特别保护,尽管《家庭与医疗休假法》(FMLA)规定,员工可以享有一定的产假,但这并不意味着孕产妇可以避免裁员。

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在一家公司,夫妻俩都在享受产假期间被裁员。这种情况在美国并不罕见,尤其是对于那些没有特别劳动保护的员工来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法对于产妇的保护要严格得多,员工在享受产假的同时,通常不会被解雇。

跨国公司裁员补偿:看似大方,实则“良心”问题

有些人会提到,在中国,很多美国跨国企业的裁员补偿反而要比中国本地企业更为大方。这并不完全是因为美国公司的“厚道”,而更多的是出于面子和社会责任的考量。为了保持企业形象以及遵守中国的劳动法规,这些跨国公司往往会给出高于当地法律要求的赔偿。例如,中国的劳动法规定裁员时需支付N+1的赔偿,而一些大公司可能会支付N+2或N+3。

但是,这种做法的背后并不意味着美国本土的企业就具备类似的“良心”。事实上,在美国,除非员工有特殊的合同约定,否则裁员补偿的数额完全取决于公司的政策和实际情况,员工往往只能拿到最低标准。

总结

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裁员补偿相较于中国的补偿标准,普遍较低,尤其是在裁员补偿的金额上。即使存在WARN Act这样的规定,也只是要求提前通知,并没有具体规定补偿标准。对于很多员工来说,裁员补偿可能只能勉强覆盖几周的生活费用。如果是大规模裁员且未提前通知,公司还需要支付60天的工资和福利,但这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并不充分保障员工的利益。

当然,不同的公司可能会根据自身的财务状况和对员工的重视程度提供不同的补偿。总的来说,硅谷的裁员补偿更多是公司和员工之间“良心”的博弈,而非一项由法律明确规定的硬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