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管理岗,一定要敢于冲突
在工作中,我们很容易和别人起“冲突”。
尤其是身在管理岗位,我们每天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冲突,比如员工和员工之间的冲突,部门间同事为了各自利益的冲突,你和下属之间的冲突。
很多管理者,面对冲突时,总是习惯在冲突面前选择退缩,只想着妥协,害怕得罪同事或下属。
结果呢?矛盾越来越多,效率越来越低,整个团队陷入被动的局面。逃避冲突,很多时候,会让管理变得复杂。
我经常讲,真正好的团队,都是在冲突中和谐的,有冲突是正常的,没有冲突才不正常。
既然冲突不可避免,那该怎么办?
冲突,未必是一件坏事
首先,我们要明确,冲突未必是一件坏事。
很多刚做管理的人,都会认为,冲突是坏事,回避冲突,意味着和谐。
面对下属的不同意见,他们选择忍让,害怕冲突会破坏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冲突,通常可以分为以下两种。
1. 建设性冲突。双方通过良性的冲突,最终解决问题或者带来成长,这种冲突往往是有价值的。
通用汽车公司总裁斯隆,主持召开一个会议时,讨论一项重要的抉择。
如果会上没有面红耳赤的争议,与会者表示完全同意公司决策层提出的方案,一致拥护,他就在马上要表决时宣布:
“现在休会。这个问题,延期到我们可以听到不同意见的时候,再开会决策。”
他认为,争执“出真知”,如果团队只有一种声音,没有碰撞,那这项决策,是一定存在问题的。
斯隆先后领导通用公司33年,公司市场占有率从当初的12%上升到56%,其很大程度上受益于“争议”。
干成一件事,全票通过是好事,但不代表全票通过的好事都能干成,也许会办成坏事。
决策前,一定要创造条件让不同意见充分表达,让意见在冲突中飞一会。
2. 破坏性冲突。这样的冲突,是没有好处的,只有坏处的。
冲突得越厉害,所造成的破坏就越大,团队不能同心协力,管理无法发挥效应,结果也是低效、无效甚至负效的。
这就像一只螃蟹,掉进一个竹笼里,竹笼里有很多只螃蟹,它永远不可能爬得出来。
因为只要有一只螃蟹快爬出竹笼时,其他螃蟹就会附在它身上,把它拽下来。
破坏性冲突的最后,往往就会出现这种“螃蟹效应”。团队之间,因为各自的利益相互争斗,相互扯后腿。
冲突,不是为了争输赢
很多管理者,会认为在冲突中,只有争赢了,才代表有权威,争输了,就觉得自己很丢脸。
他们时刻会把“辩赢”这件事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理念,认为妥协了就是“认输”,“认输”就是“丢脸”的一种表现。
面对下属的意见时,会把它视为对自身权威的挑战,从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这种心态,很容易让冲突演变为对抗。
最后,为了争个输赢,会攻击别人,甚至恶语相向。《毛选》中,在谈到个人主义时,就提到了这一现象,不少人是这样的心态:
“你在这次会议上说了我,我就在下次会议上找岔子报复你。”
这种报复性的争论,是要不得的,只会增加团队内耗,削弱组织的战斗力。
所以,一定不能盲目地争输赢,更不能打击报复别人。
作为管理者,你始终要明白,冲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是争个胜负。
毛主席在革命时期,面对党内的不同意见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用事实和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在冲突中,他没有简单地压制对方,而是通过实践和结果,让真相浮出水面。
解决冲突,你一定要就事论事,只讨论具体问题,不把问题扩大化,特别是上升到人身攻击层面。
同时,你要摈弃本位主义,在职场上,没有多少人来工作,是为了跟别人吵架的,都是想做好工作,完成目标,拿到结果。
关门吵个不停,出门达成共识
前段时间,我曾经讲过,决策前要100%沟通,决策后要100%执行。
有冲突,不是一件坏事,反而有利于你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作为管理者,其实你也不能100%确定,这件事情是怎么做的。
那这时,你要做的就是,多听员工的意见,学会接纳不一样的观点。
没有人是全能的,有一些信息是你知道的,而别人不知道的,也有一些信息是别人知道的,你不知道的。
就像毛主席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讲的那样:要不出大的错误,就要重视和收集反面意见,收集有力证据,站在其中一方,驳倒另一方。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意见的冲突,不要害怕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所有人都全部举手认同,这样的答案,得到的往往不是正确的答案。
真正好的决策,一定是吵出来的。一旦做出决策,就要充分拥护,需要执行的时候,就要坚决执行。
有的时候,每个人在输出自己的观念时,可能会有一些个人情绪。
一旦出了办公室的门,就要将个人情绪放下,不能因为被人“批评”了一两句,反驳了你的观点就记仇。
同时,也不要有心理负担,认为反驳了他人,给人泼了冷水,担心得罪了他。
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对团队来说,无疑是一种灾难。
在团队中,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实事求是、对事不对人,团队氛围才会好。
冲突之后,要善于和解
处理完冲突后,有效和解,不仅能够稳住团队人心,还能巩固你的权威。
毛主席在《毛选》中讲道:“斗争后要团结。”
斗争并非要将对立面打倒,而是通过矛盾推动事物发展,最终达到新的平衡。
但也要注意,和解并不是无底线的妥协。在冲突后的和解,必须是有原则的,即不能损害团队的规则和秩序。
毛主席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运动中,尽管对党内的错误思想,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但在运动结束后,他并没有彻底打压那些曾经犯错的人,而是通过团结帮助他们改正。
这种“有原则的和解”,不仅维护了党内的团结,还提升了整个团队的战斗力。
管理者在处理团队内部冲突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对那些犯错的下属,不要赶尽杀绝,但也不能一味宽容。
在涉及底线的时候,一定要强硬一点。强硬,不是让你提高音量压倒对方,用身体的姿态去恐吓他人。
这么做是没用的,一旦你把情绪带到谈判桌上,人就会表现出愤怒,一愤怒就容易把事情搞砸。
真正的强硬,不是你的语言刻薄,而是要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去说服对方。你把道理讲清楚了,大多数人就能接受。
当然,和解,也不代表软弱,而是智慧的体现。
有些管理者会担心,在冲突后选择和解,会让自己显得软弱,失去威信。
实际上,这不仅不会削弱权威,反而能让大家更加信任你,愿意在未来的工作中,继续跟随你的步伐。
没有冲突,要制造冲突
有句话说得很对,坏团队总是一团和气,好团队总是争论不休。
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团队,看似一团和气,没有什么冲突,氛围特别好,但始终做不出什么业绩。
为什么做不出业绩?因为管理者只会做人,不会做事,处处和稀泥,只要不出事,宁肯不做事。
每个人都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出来,最终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整个团队也慢慢废了。
团队成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有想法也不会说出来,永远都在说“好、好、好”。
哪怕是看见别人犯错,也不指出来,眼看着别人把事情搞砸。
想象一下,一个团队如果总是和和气气,没有分歧,没有争论,那它的活力何在?
正如美国前总统林肯所言:“一个由不同意见组成的团队,比一群只会同意的人更有力量。”
作为管理者,没有冲突,要敢于制造冲突。举个例子,在长期做业务过程中,团队难免会陷入怠惰、安于现状、没有战斗力的状态。
这时,有经验的管理者,会主动挑起“事端”,引发一些冲突,利用冲突去激发团队的战斗力。
他会故意挑起几个团队的“敌对”情绪,引发和制造冲突,让每个团队处于一比高下的战斗状态中,彼此在业绩上互相较劲,你追我赶。
通过良性的冲突,给目标的实现带来正面的推动力。
最后,总结一下:走向管理岗,一定要敢于冲突。冲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面对冲突时的逃避和退缩。敢于冲突,敢于面对,敢于解决,这才是走向管理岗的必经之路。
内容原载于: 俞朝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