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业的中年人,挣扎在北京
新搭的直播间,有个帮忙做设备调试的小哥,看起来不年轻。闲下来的时候,我和他聊起来。没想到,居然是北理工的校友,居然是计算机系科班出身的资深码农。
他毕业之后,一直打工,擅长java,做后端开发。后来自己出来创业,不成。重回职场,跟着陌陌出来的高管一起打拼,做CTO。当时做的项目是培训,我看了下过往材料,也是高举高打,强调Teamwork和员工福利的小集体。
虽然是留学培训,不受双减的影响。但模式差不多,拼命营销,给销售发提成奖励,将学员的预付学费先行挪用做公司运营。干了几年,赶上疫情,业务停滞,后续学员纷纷要求退款。老板不仅没赚到钱,还摊上一屁股官司。
接下的故事,几乎在每个遇到类似问题的团队中反复上演。老大不停找项目,什么杂七杂八,鸡零狗碎的项目,只要有现金流,都做。然而,有同样想法的小团队,数不胜数。赚钱的路子逐渐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即便如此,还是很难赚到钱。现实是这样。但凡有肉吃的项目,正规军都都拿不到,更别提游击队了。只是局中人都有侥幸心理,想要抓住每一根看起来像稻草的漂浮物。
小哥掰着手指头给我数,从主营业务停了之后,又做过几个项目。总共差不多6-7个,没有一个成功。求职,一无所获。虽然项目经验丰富,但架不住同场竞技的人实在太多。像他这样快40的中年码农,放在哪儿都不合适。大厂不用,小厂不收。
似乎全世界都在减员增效。年纪大的,成本高,自然首当其冲。
他说之前的产品,履历也不错。北邮毕业,大厂出身,去年团队解散以后,一直闲散在家,一年多了。
咋办呢?我问他。
他说不知道。现在帮忙搭直播间,也是临时应景。虽然在北京买了房,但养家糊口,不能没有现金流。
我闭嘴。不能帮忙的话,就少打听。有了希望再失望,还不如没有希望。
我想起另一个朋友,他在做自媒体。视频号发自己的读书心得。我觉得挺好的,如果是自娱自乐的话。
短视频的核心是通过情绪撩拨来变现,没有几个观众真的想通过短视频获取知识。他们想要的只是结论,直给的结论,短平快,似是而非的对世界的理解。
内容创作者,必须要在对他人有用的利他思想和我想表达的自我输出之间,做妥协。
难点在于,一旦将内容限定在利他上,再配合情绪化标题输出,很多人就失去了表达欲,甚至表达能力。感情充沛,表达畅快,能够迅速抓住人群心理,并且愿意为流量牺牲一点自我的创作者,极少。
于是,在各大媒体平台上,充斥标题类似,内容类似的复写内容。千篇一律的情感小作文。大厂失业教别人怎么进大厂;中午失业如何重生;投资失败教人投资。
无他,读者就是喜欢看,“我,39岁,裸辞,月入5万。”这样的标题。
年轻拼身体,拼激情,中年拼经验,讲故事。大叔大婶们工作了十几年,一朝失业,似乎剩下的,也只有故事,凭吊昔日光辉。
中年失业的尴尬,只有中年人才懂。创业,没钱,求职,无门,躺平,离死还远。有点想法的,去做自媒体,身无长技,只好开滴滴,送外卖。
事实上,大部分人不具备自由职业者的技能。长时间在公司被管理惯了,缺乏自律精神和外向思维,很难在自由市场上找到饭吃。就像把家猫扔野外,活不了几天。
我观察过当年比我更早离开外企的同事,通常他们的路径是从大厂去中厂,中厂去小厂,外企进私企。进国企的也有,不多。国企的体制内文化,实在不是散漫惯了的打工人归宿。
以前,创业小公司死得快,开得也快,总有几个能跑出来的。也需要有经验的人把把脉,提一提。甚至哥几个凑凑,小买卖就开张了。
现在,死了就是死了,重生的很少。大厂,中厂的裁员,不断向社会“输送人才”,大量放水。海绵没有了,就变成水漫金山。
70没有房贷还好。80后如果身上还背着债,日子过得会极难。穿越周期靠的不是韧性,而是现金。
按照小红书的逻辑,文章写到这里,要么安排投资理财,要么安排自媒体陪伴课程。博主假装输出有用内容,读者假装真的有用。现实归现实,虚拟空间里,大家一起维持一个假象。
也不能说,网课都没用。缓解焦虑的用处多少有一点。但就事论事,我喜欢泼冷水。真正赚钱的技术,都需要时间积累,没有速成的管道。教写作,教视频剪辑,教做号,教直播,教AI,都一样,教的都是焦虑。
如果能用这些技能快速赚钱,你猜有人会教吗?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ta要是能做得好,肯定自己干,何必出来卖课。
对了,小哥最后跟我说,他想卖课,教别人怎么剪视频。我说好,这个赛道焦虑满满,有的是用户。
同是校友,我希望他成功。
内容原载于: 大个青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