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浙,没有夜生活?
编 辑:米丽萍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反常的现象。反常,真的很反常。
照理说江浙沪经济更发达,老百姓更有钱,应该晚上更愿意出来吃喝玩乐吧。
但现实情况却是,重庆凌晨2点还在排队吃火锅,长沙解放路凌晨3点还在堵车,而江苏、浙江晚上8点多大街上就空无一人了。
当夜幕降临,江浙似乎进入了一种沉寂的状态。街头巷尾并没有那种常见于国际大都市的繁忙景象,而大多数商店、餐厅和娱乐场所在晚上早早关门。
有外省的网友来苏州旅游,发现晚上7点不到,街边的店铺打烊的打烊,人该回家的回家,不由得大吃一惊,“难道你们江苏人都有宵禁吗?”
结果评论区炸出一堆江苏人,不管是苏锡常还是南京、扬州、徐州、南通,甚至是隔壁省的杭州、宁波、绍兴、温州、湖州,散装的“苏大强”罕见地团结起来,一致认为不仅是江苏,包括江苏、浙江在内的长三角就没有夜生活。
有人感慨,江浙人富得流油,夜生活却少得让人发愁。
按理说经济越发达,夜生活越丰富,可江浙,为什么没有夜生活?
江浙的夜,空空如也
被抱怨“没有夜生活”的,绝不只有苏州,可以说江浙城市普遍如此。
“江苏是早睡早起的省”一度冲上热搜。有河南人说,到江苏读大学,第一次和室友去吃饭,“吃到九点多,被关在商场里了,走员工通道出去的”。
据说“江苏省只有一个地方有夜生活,那就是江苏的高中”——“要不是为了接高中生放学,谁晚上十点还往外跑?”
更有网友说,曾谈过江苏的一个男友,习惯在十点睡觉,让网友以为“谈了不止她一个”。
有网友兴致勃勃夜爬紫金山观景台,想要欣赏一下南京的夜景,却发现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黑灯瞎火。
浙江的画风也差不多。有人说:“嘉兴是这样的,晚上八点我还没到家,别说爸妈了,我自己都着急。”
就连杭州,都被调侃是“唯一没有夜生活的新一线城市”,要说有夜生活,那也就是在西湖边免费吹晚风。
武林夜市算是杭州市中心最火热的了,有240多个摊位,但据武林夜市党支部书记叶连忠透露,来光顾的,45%都是游客——换句话说,本地人对于夜生活兴趣并不大。
从城市的角度来说,它们也不是不努力。
前几年,苏州喊出了一个口号,叫“姑苏八点半”,还搞起了夜市活动,不过“不是八点半开始,而是八点半结束”。
宁波为了拉动“夜经济”,曾宣布晚上8点后地铁免费,力度之大,堪称当前城市之最。可谁能想到,即使是情人节当天,八点后的宁波地铁依旧是空空荡荡。
《宁波日报》对此还专门做了一个跟踪报道,他们发现,虽然地铁免费了,但是宁波大多数夜市到了晚上九点、十点照常打烊,大家就算想花钱都找不到地方花。
早在2020年商务部做过一个统计,全国60%的居民消费发生在夜间,但杭州只有40%。
前段时间,中国城市夜经济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公布的全国“夜经济”影响力十强城市里,前十名分别是:重庆、长沙、青岛、成都、上海、北京、武汉、深圳、广州和天津。
江浙城市无一上榜。
江浙的夜生活被谁偷走了?
为什么江浙没有夜生活?
很多江浙的网友表示:我妈不让。
有网友调侃,“姑苏蓝氏,家规严苛,作息时间很规律”。
不浪费每一个夜晚是江浙人自古沿袭的家教,人们更倾向于把夜晚用于投资自我。
对于江苏人而言,大晚上的不回家在街上晃悠的只有两种人,要么是不正经的街溜子(贬义),要么是游客。
有浙江人说,在本地家长的观念当中,“天黑前不在家=鬼混=人生完蛋”。这不止是一种自律的生活方式,还被看作是一种价值观:如果晚上的时间用于消费之类非生产性的活动,那就注定失败。
这就导致传统的江浙人如果晚上八点钟不回家,心里就开始发慌,晚上九点不回家一定会被妈妈骂,晚上十点不回家,爸妈可能都要打电话报警了,因为他们怀疑你是不是被人贩子给拐走了。
虽然江浙没有夜生活,但江浙人同样重视夜晚,不一样的是他们认为夜晚是实现人生逆袭的时候。
正如知乎上一位江浙网友所说,江浙地区盛行的实用主义商业思维,是:以我的这一生为度量衡,我做的每件事情都是赚了的,有价值的,有收获的。
秉持这种思维的江浙人,他们反对享乐主义,克制欲望、勤劳能干、刻苦学习、努力挣钱。
从这个角度来说,江浙人对于所谓的“夜生活”不甚热衷,也是其价值观的体现。相比于夜市吃烤串喝啤酒,他们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提升自己的事情上。
同样地,晚上10点江浙很多高中的教学楼还灯火通明。甚至,南通夜市最火爆的产品,不是烤鱿鱼和臭豆腐,而是高考试卷,去得晚了可能还买不到,因为已经被鸡娃的家长们一扫而空。
为什么江浙人这么爱学习?教育内卷的压力是一个重要原因。
曾经有机构将全国各省考上985大学的难度做了一个打分统计,发现江苏的985录取率得分仅为55分,而浙江虽然分数不低,但是浙江卷难度之大,其威名也是全国远扬。
有网友这样总结典型江浙沪的家庭氛围:教育是整个家庭的核心,饭可以不吃,衣服可以不买,但是小孩的补课不能停。
这也使得江浙两地涌现出无数的高端人才。
网上流传着一张中国最顶尖科学家排名图,其中,浙江涌现出的科学家最多,包括“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2008年诺贝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诺贝尔医学家屠呦呦,20世纪最伟大的几何学家之一,被誉为“整体微分几何之父”的陈省身等21人。
江苏涌现出的顶尖科学家也毫不逊色,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王选等17人。
甚至就连宁波一个市,百年间冒出的院士就有80多位,这有多“恐怖”呢?全国平均90万人才能出一个院士,可在宁波每7万人就能产生一个院士,院士产出比例全国最高。
有此家风,难怪江浙自古出人才啊。
当然,除了教育压力,江浙没有夜生活,也跟很多原因有关,比如地理位置。
江浙沪靠近东边,天亮和天黑得都早,跟成都天黑时间至少差一个小时,冬天四点多有些地方就开始慢慢天黑了。
此外,县域经济发达,市区人口密度低,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以苏州为例,尽管苏州2024年第一季度的GDP超过了成都、杭州等新一线城市,但在2024年度《中国百强城市》榜单上排在这些城市之后。
这是因为苏州以下的县城都非常发达,有独立的经济和生活圈,人们几乎不需要去市区。
苏州县域经济发展导致苏州市区人口密度分流,使其经济无法与长沙、成都、重庆等发达省会城市相比。
不仅是苏州,江浙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有序,各个县域的小工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散装的“苏大强”,虽然散,但也是真的强。
比如说,全球每卖出两条领带,就有一条来自浙江嵊州;全球80%的纽扣,都来自温州下面的永嘉县;全球三分之一的袜子,都来自浙江诸暨下面的大唐镇;全球50%的筋膜枪都来自永康……
经济学原理表明,城市密度的提高可减少生产和消费服务的成本,换句话说,人口分散对于服务业起着抑制作用。
在共同富裕做得如此之好的江浙,城乡差距小,夜生活的不甚繁荣也自然而然了。
而且,江浙地区的主导产业是制造业,城市的生活节奏更加强调工作和生产,而不是娱乐和消费。这种工业社会的特征使得居民更加注重勤勉工作,而不是在夜晚寻找娱乐。
此外,江浙沪的发展也与城市规划密不可分。这些地区在城市规划上更加注重实用性,倾向于在维持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减少对城市景观的破坏。
相比之下,其他城市可能更加注重娱乐业的发展,如夜市、酒吧街等,这些娱乐场所对城市景观和环境可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江浙之所以没有夜生活,与其文化传承、地理位置、经济发展、城市规划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尽管没有夜生活,但江浙依然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文化特色。
“夜生活”,不只是吃喝玩乐
人们一直对江浙地区缺乏夜生活存在疑虑。为什么经济发达、富裕的地区没有繁荣的夜生活?
但江浙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无疑为全国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思考和学习对象。
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要深夜吃着烧烤喝小酒,才值得称道一句“会享受”。
少了夜里的酒,多了清晨的粥,江浙有早起的生机勃勃。对于江浙人来说,早出晚归,努力赚钱也是一种“夜生活”。
最喜欢一位网友的评论:“别再说江苏没有夜生活了,他们只是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努力学习和工作。”
“夜生活”的活跃,本质上是后工业社会城市的重心从“生产”转向“消费”的重要推手。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动脑筋发展“夜经济”。
如今谈到“夜生活”,似乎往往就只看到其经济功能这一点,但那既不是全部,也未必是重点。
之前香港宣布开办夜市,并推出很多会议与展览,以推动经济复苏,就有一位网友犀利地评论:
“香港何时活得这么卑微了?夜市能救市吗?香港是金融中心,靠的是投资融资,大量的资本流进流出,国际化、自由化、法治化才能保证资本流通安全,这个根本都丢了,夜市?卖什么?鱼丸、肠粉吗?”
话虽尖刻,却道出了真相:夜市并不只是救市的救命稻草,人们之所以想要夜生活,不一定是为了助力经济复苏,毕竟不能为了过夜生活而过夜生活,如果把拉动消费当成目的,那就本末倒置了。
我们并不能期待靠夜市来拯救经济。相较于夜生活,更值得关注的其实是生活本身。
说得再直白点,仅靠一个夜市,很难影响一座城市的经济轨迹,而生活的滋味,也不是只在夜里才有最深刻的体会。
不激进但也不保守,不折腾但也不躺平,踏踏实实做事,勤勤恳恳赚钱,在每一个安静的夜里积蓄能量,然后等待长期的正向反馈。想来,这正是江浙不一样的“夜生活”。
江浙,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资料:
[1]. 夏虫:江浙,不配有夜生活,智谷趋势
[2]. 维舟:经济发达的江浙城市,为什么没有夜生活?中欧商业评论
排版 | 沈望望
内容原载于: 正和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