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活在明天

◎ 阿那亚,一个说不尽聊不完的“远方”。

撰文/Zoff

最近在反思一些事情,就是“行业视角”。

包括本人在内,所谓的“商业观察者、行内人、操盘者、商业同行”,看项目、到处考察时,经常容易忘记的事情,就是自己也是客人。

不得不说,同行的目光总是严肃甚至是刻薄的。因为职业病,上来就研究是否挣钱,是否正确,商业模式一类的,总是用所谓“专业”的框框到处框,看空间规划,看业态组合,看动线尺度…但这种视角容易挑刺,容易悲观,而且忽略最重要的点。

是的,实际上从客户视角来说,ta们其实并不关心这些细枝末节,ta关注的只是好不好买,是不是有意思,是否一切便利?能不能被打动掏钱,以及最为关键的:有趣、舒服、愉悦,以及被照顾。

这些点或许听着很简单,但这才是最难做到的,特别是在当下。

四月中旬,在北戴河阿那亚几乎最淡的淡季里,因为一个契机又来这里,这次不是面试,不是考察,更不搞所谓“商业观察”,就是随便逛逛,和团队简单聊聊,反而让我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关于商业运营,内容选择,价值取向…这些线下商业最本质,却容易被忽略的常识。

 

北戴河阿那亚

更新,从各种细节开始。

这是我五年第六次来阿那亚。

很多场景已经很熟悉,海边礼堂,孤独图书馆,拍照都至少拍过几十张,也没有最初的那种新鲜感,但是每一次来,还是能让人体会到一些不同。

这里的新,不只是说又修了什么区域,哪栋建筑,开了什么新店,而是阿那亚许多传统老旧的地方其实一直在悄无声息的变化,又熟悉又陌生。

邻里中心楼下的Brunch,He KITCHEN&Co至少被翻新两次,而旁边的成都买手店hug也很明显变得不一样,蓝色玻璃和繁复的吊顶被拆掉,转而变得更有气质很多,虽然APP上还是老照片。

上海的潮流集合店DOE原来也曾经是个类似街角烘焙+咖啡的地方,而现在,旁边多出了愚园路咖啡烘焙巴适的板BASdBAN;园区里最早自营的海风酒吧Breeze Bar和附近的铺子也在加班加点装修,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

然后还有路边的美食推车,似乎在各种换位置换品牌,小α冰淇淋每次来就没卖过相同的产品,而有些曾让人匪夷所思的店就彻底消失了,连名字都没让人记住。

对于商业来说,调铺换铺这很正常,但你能明显的感觉到阿那亚正在“主动更新”。不只是上各种新品牌,有些自营的、老商户也在变化,从场景到各种优化过后的产品,总能给人新鲜感;甚至有些商户还挺挣钱,但就是因为“不对劲”,不符合阿那亚逻辑也被撤掉。

 

而这么一顿操作下来,你会发现场景建筑虽然都是熟悉的,但它依然有让人重复体验的欲望,至少每半年来一次,就会有许多新内容,不会让人疲惫。

 

阿那亚的各种内容和商业体验,似乎一直在缓慢的生长过程里,重要的不再是“开业”或是各种“节点”,而是在各种优化更新的循环打磨中。大到一个新片区,小到门口的海报招牌,像有机体一样在成长。

 

这种状态实际上更接近那些“自下而上”形成的街区,像玉林、像东山口和“梧桐区”,总有意想不到,且常逛常新。

 

阿那亚 理想国书店

阿那亚 nice rice效果图

阿那亚 而意效果图

 

执着的年轻化,从外到内。

阿那亚的“逆生长”显而易见。

从坐上去北戴河的高铁你就能感受到,一路上那些头发五颜六色的小朋友,你猜都不用猜,他们一定会跟你坐上同样方向出租车,然后一直到园区,一起排队办民宿入驻,然后在班车上,在各种店里和活动上你会无数次的见到这些路上的“熟人”。

除了客群明显的年轻化,更具体能到这些即将新加入的品牌内容。

之前写过太多次阿那亚的招商方向。基本上把北京、上海、成都和广州的各种代表性的年轻潮流,有态度有内容的品牌扫了个遍;而今,许多传统意义上只能活在传统商圈,需要吃大客流的品牌也在开始进入,尤其是一些零售。

 

动辄数百上千万的投入,品牌方不傻,就是因为有“先行者”在里面拿到了不错的成绩,比如話梅的阿那亚店,甚至比各种开在核心商圈里的数据更好,有些品牌也通过做快闪店验证了这里消费力,比如Tagi.。

不得不说,阿那亚也过了到处挖品牌的阶段,品牌们愿意来,主动来,不光是因为有生意可以做,还能得到质量不错的客人,也能开一家独特的店,顺带做Branding,还让自己的品牌有新的流量和传播,一切都很说得通。

那么这些新来的品牌有谁?

有天目里的B1ock、大理的柴米多、壹集、RE而意、Le Baron、Tagi.、nice rice、山池、跳海酒馆、UNDEFEATED、好白商店,还有阿那亚版本的“REGULAR”…不得不说,这些商业一进来,阿那亚基本就会有堪比商圈的丰富度,也对应着更多的年轻人。

这也成了北戴河阿那亚不得不走的一步。因为各种文艺内容的“轮播”,实际上这里已经算是北京的“编外商圈”,或者北上广深成的一个“Social场”,尤其是各种戏剧节,各种活动大客流出现时,是需要这些商业内容“接得住”流量,提供丰富配套,話梅、SHAKE SHACK、BadMarket在这里的好数据就是印证。

当然,这年轻化也不只是年龄概念,不只是招各种潮牌,更多的还是一种内在的,面向未来生活的观念。新的审美、面向有机、可持续、平等真实、用心经营、保持热爱…这里面每件事,都比“卖给年轻人”要重要的多,这其实就是阿那亚理解的“年轻化”,所有中年、家庭孩子和老年人都愿意感受,体验的年轻。

阿那亚 AVENUE & SON

北戴河阿那亚小镇

 

说到做到,阿那亚商业的三个阶段。

清明节假期结束,马总凌晨两点半在朋友圈发了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数据,截图也被传的到处都是。

还是蛮让人感慨的,曾经只是说有什么品牌去,开了什么店,而现在,销售数据可以直白展示出来,用真实的市场反馈验证了商业思路的正确稍了解线下商业的人都明白,这是放在核心城市核心商圈都很出彩。

但就在四五年前阿那亚的商业刚起步时,面对这么一个离北京车程四五个小时的地方,典型的“候鸟度假地”,谁敢去谁想这样的市场?

 

这一路是怎么过来的?从我19年第一次来阿那亚考察,到今天的五年时间,在我眼里,阿那亚的商业走过了三个阶段。

 

在2020年以前,阿那亚的商业可以说还在社区配套,作为基础设施而存在。

 

那个时候园区里以自营品牌为主,各种食堂、小超市、自营的海风酒吧、单读书店、若干个小店等等。主要还是配合园区居民的日常所需,游客的度假需求,大概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能逛的差不多。

 

而当时的阿那亚对于各种品牌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存在,一到冬天冰天雪地,有五个月都几乎都没法经营,大家无法想象这里做商业是否能正常运转,员工和物料也不知道该怎么安排;有些品牌甚至都要“运营反补”,用各种类似对赌补贴的方式才愿意来…这也是阿那亚早年做商业比较艰难的一段历程。

 

而后,阿那亚的商业内容开始逐步进入“集邮”状态,先组织起好玩且理想的商业内容,让他们呈现出来。

 

就是用正向的价值观来挑选,再用一些不错的商务条件,纯抽+装补,再加上阿那亚的好审美和好环境,从成都、上海和广深带了不少品牌和主理人来。

 

于是各种年轻餐饮、酒吧咖啡、买手店集合店、各种新品牌门店,把阿那亚的街区塞满,关键词就是“年轻、文艺且轻盈”,描绘了一幅海边理想小店的图景。配合着整体的民宿服务体系,还有这些有意思的精神建筑,文艺内容,一次次的创造客流和影响力。

 

这些店也从“开着试试”,逐渐走向叫好叫座,卖出自己原本都没法想象的成绩;而且越是年轻和崭新的品牌,生意就越好。

 

一直到今天,拿到市场反馈后的新开始。

 

一方面,面对越来越年轻,也越挑剔的消费者,以及涌入的各地游客,阿那亚的商业正在走入“深度运营”。挣慢钱,让商业健康可持续的运转,用养成的心态在让商业保持优化与平衡,介入商户的运营细节里,一直深入到产品和价格,要求同品牌同产品在阿那亚的价格不能超过在其他城市,让“园区物价”始终在合理范围内。

 

同样,对于这些新品牌,主理人能投入多少心力也很重要,为此,阿那亚还设置了一个“主理人在店的时间”的考核指标,让这些店能持续的被灵魂人物所关注,所重视,这也是提升消费体验很实在的举措,都是为了让阿那亚更好的接住“流量”。

 

而另一方面,阿那亚一些内核更纯粹,更有意思的新商业“小组团”正在路上。

 

位于阿那亚七期南侧的,曾经海边的扬水站,讲成为阿那亚版本的海边“REGULAR源野”,这已经不是什么秘密,就等开盲盒的那天;而在阿那亚北岸沿着海边,占地九万平的潮流文化商业“RIVERAIN雀跃镇”也正在呈现中 ,在这儿的“超级主理人”Peter看来,这里将成为一帮创意和街头领域的masters&文化创造者,聚在一起玩的有意思且纯粹的创造,在这同时呈现自己最拿手的作品,雀跃镇是第一次,对于这代人可能也是最后一次。

 

这也是阿那亚商业内容的第三步,和这些主理人深入配合创造,走出固有的“海边文艺”刻板印象,把这里的商业文化做的更透彻,也更内核;做出属于硬核主理人们的社区和聚落,让他们的创造力势能,在这发挥出来。

 

阿那亚北岸 RIVERAIN雀跃镇

阿那亚 Bar Lotus

阿那亚活在明天。

我还是最喜欢坐在阿那亚海边的Bar Lotus,这还有架钢琴,上面写着”Play Me,I’m Yours”看着挺眼熟,应该是从上海太古汇拉过来的?

坐在这家店的外摆,你会发现这里的包容。旺季和有活动的时候,这里是最容易碰同行熟人的地方,或者是被一帮女孩子坐满自拍打卡;而在工作日或者淡季时,这里就简简单单的,有些老人孩子坐在这边拍合影,发呆、甚至写作业。

什么潮流也好、设计也罢,到最后只要是美好的舒服的,所有人都会不自觉的喜欢;而这,也是阿那亚商业得以拿到好成绩的秘密吧。

所以,阿那亚的商业如何让大家买单?

在马总看来,首先场景的Sense很重要。大家看到一个好的风景,看到好看的店,来都来了,不自觉地就想带点买点什么回去,即便是在网上在家也能买,但还是愿意在这消费一次。

其次,这种度假娱乐也很重要。尤其是附近的一线城市越是无趣和生硬,像阿那亚这种地方就越是吸引人;而且更因为阿那亚这十一年的持续“堆积”,从精神建筑出圈,再到持续不断的文艺好内容输出,再到这些酒店、民宿、咖啡、美食和一个个独特的商店场景…都让这里成为大家共同的愿望,愿意来,愿意发呆和停留。

 

对此我们也有自己的看法。一年能看了上百个商业项目,坦白讲,在我眼里做商业最难的就是资源匹配。

 

好项目能不能遇到好团队,好团队能不能遇上好领导?还有资源能力、资金条件、市场时机、所在区域…等等,不得不说,一个好项目的诞生,太难把这些要素匹配齐全了。

 

但是阿那亚就是难得的“做全”。灵魂人物不只是心态开放,有市场有认知,且能拍板决策、还特别能自我觉察,能时刻的站在客户视角来看问题,有问题第一时间调整,这就已经很难得。

 

再加上这个项目的契机,有时间和自由度,可以慢慢调整做服务做运营,再加上一支执行力好且年轻有为的团队,和可以合作的各种好内容好资源,这样的项目,有差的理由吗?阿那亚是一个必然的巧合,谁都复制不了阿那亚的成功路径,包括阿那亚自己。

 

从商业的视角来说,这依然是一个让人充满期待的旗帜,也难以形容它最终的价值。阿那亚是好品牌的“买手”、坚持着开放年轻的商业观念;更在持续的进化,自我更新,甚至“逆生长”。

 

他们看着当下,活在明天。

 

内容原载于: 感性城市SCity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