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大学对话谢欣:飞书背后的组织创新
2012年创立发展至今,伴随飞速增长的流量、收入与估值,字节跳动已成长为拥有10万员工的大公司。
而这家没有总部的公司,10万员工平时是靠飞书联系。
飞书最初仅在字节跳动内部使用,是员工对内沟通协同的工具,之后,这款产品逐渐由内向外,2019年正式推向市场。飞书究竟想讲一个怎样的故事?混沌大学创新领教李波与字节跳动副总裁谢欣展开了对谈。
授课老师 | 谢欣 字节跳动副总裁
李波 混沌大学创新领教
编辑 | 混沌大学商业研究团队
支持 | 混沌大学前沿课
本文为混沌大学商业研究团队原创文章
飞书产品背后的理念认知
李波:为什么会想到通过工具沉淀好的工作方法?
谢欣:很多时候,一些好的工作方法是由优秀个体创建的,也会随着他们工作、岗位的变动而流失。但是,如果这一套工作方法能作为工具沉淀下来,就会一直留在组织里。
一个入职10年的人和一个入职第1天的人、一个在你身边的人和一个在地球另一边的人,只要正确地使用这个工具,他的工作方法就是一样的。工具不会随着组织的扩张而被稀释。
李波:以飞阅会为例,飞书产品的背后反映了什么样的组织创新思想?
谢欣:从底层思考上,飞阅会通过时间的并行操作,提高了开会效率。同时,飞阅会通过空间异步和时间异步,实现了参会人的高效协同。
所谓空间异步,就是线上、线下的差异变小了,你在会议室还是家里阅读文档其实差别不大。而所谓时间异步,就是大家不必非把时间凑在一起开会,我可以先把文档写好,你选择自己的时间评论,他可以看到后提出自己的思考。甚至有的时候,没有凑到一起,开会就通过飞阅会异步完成了。
李波:飞阅会这种模式,给我们这种偏内向的人提供了机会。
谢欣:一个客户曾经和我讲,他们公司的技术人员很多,性格偏内向,开会的时候让大家提问题,往往只有很少的人表达。改成飞阅会之后,原来不怎么说话的人,会在文档评论里输出一些很好的观点和想法。
其实尤其在中国,大家性格相对内敛,每一次开会的当众发言,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项挑战。但飞阅会鼓励了大家平等参与,不论喜欢表现与否、口才好坏、性格外向还是内向,重要的是你的思想。通过尊重与会者的平等参与权,促进群智涌现。
另外,每个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深入阅读、没有关系的部分快速略过,不像过往,每个人都只能接受千篇一律的内容。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从专业视角出发,贡献自己的独特洞察。
有的时候,在会上就可以@负责这块业务但没有参会的同事,他收到消息之后直接回复评论,看似没有参会,但贡献了内容、回应了问题。
李波:飞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模块就是OKR,能展开讲讲吗?
谢欣:现在OKR很火,有时候大家甚至有一种误解,把它当作大力丸,好像有了OKR什么都能搞定。
但究其根本,所谓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翻译成中文就是“目标与关键成果法”。围绕目标,合理地正确地做事,其实是我们天然就知道的事。
有人会问,什么公司适合OKR?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什么公司适合围绕目标工作?感觉就是一句废话。
既然围绕目标,那么接下来的问题——目标是什么?
团队负责人如果下达任务说,“你今天负责去网上发几个帖子”,团队成员会想,“我为什么要发这些帖子?”
而如果负责人明确目标,“我们公司有个新产品需要宣传”,团队成员就可以想,怎么宣传效果更好?或许没必要发帖,可以拍个短视频。接下来拆解,短视频要获得2000次观看、100个赞,这就是团队成员制定的KR,目标之后的关键成果。
围绕一个目标做事的过程,是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才能知道怎么做更好。你可能后来发现,直播比短视频的触达范围更广,最终实施方案和原本被安排的发帖子相差甚远。但你无需担心,都是为了更好的宣传效果。
所以,OKR有两个重要特点:
一,默认公开:下级需要知道上级的目标,且一层一层向上看,都是公开的;
二,目标对齐:知道公司的更大目标,才能保证我自己能力范围内每天的工作方向正确。
李波:很多事情是分不同维度的:What-你要做什么,Why-为什么要做,以及How-怎么做。不仅做宣传,还要知道宣传背后的价值和意义,找到更大的目标,也就是对齐,找到Objective里的O。
谢欣:告诉每一个员工整体目标,让他自己寻找各种可能性,获得实现目标的最优路径。这背后其实是对每一个体的尊重,不只把他当作手和脚,而是一个有自己知识和智慧的人。
不仅创意型企业,即使是偏流程型的企业管理,也需要调动每一个岗位的智慧。比如丰田就有一个经典的规定:如果发现问题,流水线上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停止整条产线。
李波:OKR是个管理工具,自己用OKR和用飞书OKR又有什么区别呢?
谢欣:理论上讲,OKR作为管理工具,是不需要任何工具的,落在纸笔上就可以。但利用工具,OKR的落地成本更低、执行更好,尤其是在复杂组织内。
一方面,飞书OKR默认公开,也就是说,你可以根据需要保密,但能分享的信息要尽可能透明。回到前面分享的组织三要素,人、目标、协同,人要围绕目标协同,那就得让别人知晓你的目标,所以我们在产品设计上倡导透明。
另一方面,OKR和飞书结合,还会增进协同。
大公司协同很多,但很多时候同事之间互相并不了解,传统方式是每个人简单自我介绍,但通常介绍完了也不认识。但飞书OKR可以查看参会人列表,点开个人信息,半分钟就搞清楚他的职责、擅长、关心事项等等。
李波:现在有个说法,就是组织更多地从流水线流程驱动变成了网络化组织、柔性组织、敏捷型组织,或者叫神经元组织,飞书对组织的迁移改进起到了什么作用?
谢欣:总结而言,从组织角度思考问题,自然可以将最新的组织理念应用其中,从流水线线程驱动变得网络化、更柔性。
比如,在文档里@人,天然就非常发散,可以把任何人融入其中。你自然会直接@那个需要跨部门协作的人,而不会先@他、再@他的老板,或者让自己老板去@他的老板。
飞书的各项功能自然地跨越了部门墙。通过飞书,群——而不是部门——成为在最常见的组织单位,可以看到围绕某项业务建立的各种群,跨部门的各种人聚集在一起。
我们的一个客户说,以前,他做事都会先制定详细的业务流程,再让大家按照流程一步一步走。使用飞书之后,很多事情都变得柔性了——写个文档、@几个人、构成一个业务群,也涌现出很多自己之前没有的想法。
下一步,我们也在想如何提升信噪比,让更重要、更优质的信息浮现出来,同时降低次要信息的比例。
(请点击上方小程序进行深度学习)
客户视角下的产品价值
李波:从客户视角,飞书这个产品到底能带来什么具体价值?我们前面谈到了两点:一是效率提升,包括个人和团队协作的效率;二是群智涌现,更多人的创造力会被激发。我还听到一个说法,飞书希望给用户带来愉悦感。
谢欣:倒不是说用飞书就能把工作变得愉悦,这个做不到,但我们的确希望能给客户增加一点愉悦感。这里的底层思考是,现代社会对于人的智力调动越来越重视,而显然,如果心情郁闷,他的聪明才智很难发挥。
我们希望,他在每天使用的工具中都能感受到一些愉悦,一些小的惊喜、小的触动。比如我刚才举例的点赞,这是一个很轻巧的功能设计,就可以让他的心情更加愉悦,潜移默化地鼓励更多人在公司内自发分享。对他而言,获赞是一个很高效的反馈机制。
再举一例,比如表情回复。每一条发在飞书群里的消息,都可以用表情回复,可能是点赞、安慰,也可能是比心。表情回复不会影响群里的信息流,只是附在消息上。虽然是很轻的动作,但会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
李波:同事之间有温度的链接,加上被点赞、被看见的成就感,最终在辛苦的工作中,形成一个愉悦的闭环。对于公司整体而言,价值是员工的愉悦感、生产力以及创造力。那再拆解一下,对各个部门,比如前端的业务、销售,后端的财务、行政、IT,各自有什么价值呢?
谢欣:针对具体的不同部门,我们开发了一些额外功能。比如,针对偏后台职能部门,我们做了服务台,相当于把线下服务台搬到了线上。你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去到服务台,找人帮你回答;而所有提问和回答的过程都会被记录下来,形成一个个的工单,对接到工单系统。
有的时候,员工的问题很重复,我们干脆又做了自动回应,比如怎么连接打印机、怎么办理居住证,都有固定回复。有点像淘宝的AI客服,相当于把对外的客服系统搬到了公司内部,不给职能部门具体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
李波:安全也是客户关心的。我听到过一个说法,飞书拿不走、进不来、看不懂、搞不坏、赖不掉,可以聊聊针对飞书的安全机制吗?
谢欣:越大的公司越关心安全。
一个传统文件,员工可以把它直接拷贝,而且你无法追踪后续;但是在线文档不同,其流转过程可追踪、可控制,所有的动作,不论是流转还是下载都是被记录的。
管理员也是一样,其操作权限更大,但管理也更严格。
刚入职的新员工会问,既然飞书是我们自己做的,那内部员工的信息、聊天记录、文档等等,后台开发的工程师是不是都能看到?事实上,他们什么都看不了。不论是对于我们自己,还是对于客户都是如此,内部所有操作都要更严格地被记录、被审核。
我们的机房都不能随便进,不仅里面有各种先进的安全防护措施,门口还有一只猎犬,是真的有一只猎犬,每次到门口都会吓到我。
李波:安全机制之外,系统集成也是客户的顾虑。客户如果有类似ERP之类的系统,它能很方便地和飞书协同和配合吗?
谢欣:其实我们内部,也同时使用很多其他系统。
飞书就是一个最常用的工具系统,并不能提供专业系统的特定功能。所以,飞书提供了开放平台、API接口,也有自己的应用市场。
小公司可以在应用市场直接找到第三方应用,而有开发能力的大公司,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开放平台和接口和其他系统打通。
李波:您曾经在一次分享中提到,飞书是一个普适产品。但我有一个疑问——不同的企业在行业、规模、商业模式、发展阶段等方面差距很大,这款产品更适合什么样的企业?
谢欣:产品设计之初,我们的确并没有把飞书定位在字节跳动内部,而是定位为一个普适产品。我们的客户群体非常庞大,从小到大、从零售到重工都有。
当然,普适产品也有自己的优先级,整体上,飞书更偏向于激发人的聪明才智、推动业务向前发展。如果企业运气很好,所在行业没有太多竞争,自己又处于很好的行业地位,把企业往前推动的力量不是很强,可能就不太需要飞书。
现在绝大部分企业都要很努力地往前跑,抽象成某种企业特质,就是不论主动还是被动,都在追求卓越。在这种情况下,飞书都是很适合的。
李波:有媒体报道,飞书在2020年6月确立了新的战略规划:首先,在客户类型上,着重发展大客户,比如签下华润集团,短时间内增加了华润40万员工注册量;其次,在重点行业,聚焦在互联网、科技、媒体三大行业,撬动小米2万员工使用飞书,说“雷军对飞书很满意,觉得体验很好”。
这样的战略规划是否也是“追求卓越”这一抽象特质投射出来的具象结果?
谢欣:可以这么说。
李波:听您的分享,我觉得还可以有另一个视角的底层思考。
一个员工加入公司,从本质上来讲是这个公司带来的投入产出比ROI最高,也就是回到张一鸣人才机制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回报,包含短期回报长期回报;第二是成长,他在这个公司能得到成长;第三是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干起事来觉得有趣。
而飞书作为一个趁手的工具,做到了效率提升,帮你把有限的精力做出更大的贡献,投入产出比更高;群智涌现,和其他同学碰撞让你有所成长;同时,被看见,提升愉悦感。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竞争。而飞书这款工具,是帮助企业赋能人才竞争的一个加分项。
产品的发展历程
李波:下面,我们谈一下飞书的发展历程。
2016年10月11日,你发邮件给张一鸣,说想做办公平台,一开始的团队只有10个人。你也反复讲,这款产品不是只想着给字节,而是考虑了一定的普适性,给我的感觉是从一开始就想到了飞书未来的商业化。
那我比较好奇的是,一般的工具开发都是服务好自己的公司就行了,后面才会想到把已有的组织能力做外部溢出、形成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而飞书在产品设计之初就想到了这一点,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谢欣:我们也有很多内部开发的工具没有考虑对外,但是,员工对于协作平台的使用是重度的。它非常重要,同时,开发难度特别大。如果做,一定要招到最优秀的工程师。
秉持要么做得非常好,要么就别做的原则,我们明确了工具对外。因为由于预算有限、缺乏竞争,内部工具很容易做得不够好。如果不足够好,还不如从外部寻找更好的工具。
只有明确对外,才能支撑招到足够多、足够优秀的人才。
李波:一开始就要把格局打开,才能招到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又能成就这个卓越的产品,是一个彼此成就的过程。亚马逊的模式就是把自己内部的东西外部化,形成不断的增长曲线。
谢欣:的确,亚马逊的很多内部产品在外部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我们还专门去学习过亚马逊一些好的做法。
只在内部做,做得不好顶多就是一些抱怨,大家还会接着用;一旦对外,你会发现做得不好人家就不会用。从管理上来讲,这是从外部倒逼内部,从而把管理压力外部化。
李波:商业思考对于你和你的团队带来什么挑战?
谢欣:这方面的挑战确实很大,就类似于做一家公司,会面临全方位的认知挑战。对于我自己和团队,都是自我认知的学习、成长和提升。在中国,能够借鉴、学习的案例也不多,所以需要我们不断去摸索。
李波:在人才招聘上,张一鸣给出了明确的要求标准:超强学习能力;视野开阔;心智成熟。
我听下来也有点像乔布斯说的,“我特别喜欢和聪明人交往,因为不用考虑他们的尊严,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成长,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而不是捍卫面子,不是想方设法证明我没错”。
(请点击上方小程序进行深度学习)
个人成长
李波:关于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你能不能给大家一些建议,如何摆脱惯性快速迭代?
谢欣:工作这么多年,我一共就职四家公司,其实并不多,但都是在某一个行业或者领域内非常有特点的公司。
在工作的每一个阶段,我都在当下岗位努力做到最好,做技术,就想着怎么把技术做到最好;做产品,就想着功能如何优化;我还做过人力。
为什么要做?就是公司需要我去做而已,不会特别去想这件事的未来价值。但回头来看,所有这些经历都有增值,比如飞书融入了很多对于组织的理解和思考,都和那段人力工作经历有关。
李波:您刚才这段分享让我想到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的一句话,就是临在当下:把当下的每件事做好,美好自然呈现。站在未来,过往的每一个当下自然会串成一条线。另外,就是做事情不设边界,不傲娇、不断打破边界。
李波:最后做一个未来展望,你觉得飞书三年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谢欣:我们希望飞书能够帮助更多企业,不论运营效率、还是组织建设上,都能发挥更好的作用。而且不断扩大目标范围,不仅是在中国,而且能够帮助世界范围内的企业在业务和组织上获得提升。
李波:我有五点总结,供同学们参考。
第一,飞书是一个工具,或者说是一个一站式协作平台。这个工具带来的价值是提升生产力、创造力和愉悦感。生产效率的提升,是做同样的事情效率更高;创造力,是做不同的事情或者把同样的事情做得更好,这是两个维度的成长。
背后反映了张一鸣人才机制的三个要点:第一是回报,包含短期回报、长期回报;第二是成长,他在这个公司能得到成长;第三是他在这个公司精神生活很愉快,他干起事来觉得有趣。
第二,我们根据自己的理念,开发设计了这个工具,这个工具也反过来推动了组织的改变、打磨了我们的工作,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第三,飞书的很多功能,比如并行操作、静默阅读,不仅是提高效率、解决当下痛点,也是面对未来神经元网络的组织形态。
第四,这个工具帮助很多公司,包括字节跳动本身,提升了在人才市场上的竞争力,提升了员工的创造力和生产力。这背后反映了张一鸣的一句话:Develop a company as a product(像做产品一样做公司)。
创业其实同时在做两个产品,一个是为用户提供服务的产品,另外一个就是公司,员工是这个产品的客户,而CEO是公司这个产品的产品经理,你提供了什么样的工具、什么样的文化、什么样的工作氛围。这个理念很有前瞻性,做起来也很难,要求CEO延迟满足。
第五,杰克·韦尔奇讲过一句话,很多东西可能是大家都知道的常识,但在知道和做到之间,中间隔着知行合一。飞书不仅知道而且做到,不仅个人做到,而且通过工具让更多人一起做到,通过强大的组织协同,产生了效率倍增的化学反应。
内容原载于: 混沌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