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链工具Bitly为什么能突破1亿美金ARR?团队复盘了他们的四板斧
相信你也在自己的互联网生涯中,有意无意的接触过这样的 “小” 服务,但并没有往心里去,我也一样。
直到我们去年带队奔赴 SaaStr 大会现场,见到了代表性企业 Bitly 的 CEO 和 CPO,才惊喜又惊讶的发现,这家古早又低调的 SaaS 公司,已经突破 1 亿美金 ARR 的大关了!
这篇文章是我在 SaaStr 大会上听完他们的分享,记录整理而成,希望对你也有所帮助。
如果你是互联网老用户,一定接触过短链服务:
早在十几年前,亚马逊之类的互联网公司就已经开始把又臭又长的 URL 链接转化成更美观和简洁的短链:
⬇️
http://amzn.to/c6f1m5
相信你也在自己的互联网生涯中,有意无意的接触过这样的 “小” 服务,但并没有往心里去。我也一样,直到我去年在 SaaStr 的大会上见到了代表性企业 Bitly 的 CEO 和 CPO,才惊喜又惊讶的发现,这家古早又低调的 SaaS 公司,已经突破 1 亿美金 ARR 的大关了!
忍不住想把这个老树新芽的成长故事分享给你。
让我们一起回顾 Bitly 的成长历程,看看这家成立十几年、管理层换过好几轮、员工平均司龄三年多的公司,是如何达到每年 1 亿美元的年度经常性收入(ARR)里程碑的。
CEO 分了三个关键环节,勾勒出了 Bitly 的成长历程:
Bitly 成立于 2008 年,已经有 15 年的历史了。当时,有很多公司都在提供链接缩短服务,但 Bitly 最终成为了全球公认的链接缩短工具,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免费增值服务,就像一个自给自足的引擎,推动着 Bitly 链接在全球网络中的广泛传播,持续构建了庞大的内部流量渠道,延续至今。
有意思的是,在 2012 年左右,Bitly 的重点并不像直觉上的那样选择 PLG 的路线,而是将目光完全投向了企业客户。如果你之前访问过 Bitly 的网站,可能会对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感到困惑,这是一个把 “小螺丝刀” 卖给大企业的公司。
显然,在 2018 至 2019 年间,公司遇到了增长的瓶颈和挑战,“小螺丝刀” 的销量几乎停滞在了不到 2000 万美元(不过有一说一,小工具能到这个体量已经很令人羡慕了,毕竟当时公司才不到 100 个员工)。
#1 升级增长引擎
恰在此时,CPO Kelsey 加入了公司,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造公司路线。尝试推出针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更经济的套餐,并支持客户自助式下单。这一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几乎是立竿见影。CEO Toby 在 2020 年加入公司时,当机决定全力转向 PLG。
然后,ARR 就开始坐火箭了!
复盘这一段 “大刀阔斧” 的岁月,CEO Toby 把功劳归结为将公司不同部门统一协作,尤其是产品和营销部门,坚定的走向 PLG 的道路。而 CPO 则把这个过程总结成了四板斧:
-
重建 marketing 团队,把关键人和组织架构改造成更加符合 PLG 的画像;
-
优化用户漏斗,把之前只关注大 B 客户而忽略掉的线索和流量重新激活;
-
完善价格体系与定价策略,让不同体量的用户都能找到适合的套餐;
-
改进用户体验。
##1 优化用户漏斗
Bitly 的网站每天都有数百万访问流量,这是一个巨大的基本盘。当用户访问网站时,首先接触到的是匿名链接服务:用户只需输入目标 URL,点击缩短按钮,就能获得想要的短链接。当时公司不要求任何回报,不需要用户注册,也不主动推广产品。完成操作后,用户就离开了网站。这个服务甚至还是免费的。
仅面向企业时,这种方式非常有利于 Bitly 的传播。但用 PLG 的视角去看,造成了大量的流量浪费,没能让用户深入了解产品。因此,公司决定用一个非常简单但仍然免费的工具来取代匿名缩短器,但至少要先注册。
仅这一项改进,发生了什么呢?
每天带来了有近 30,000 名新注册用户,其中 30% 到 40% 的还是因为免费工具而来。但意外之喜是,产品的付费转化率增长超过 50%。
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之前没有采取这一策略?公司复盘的最大教训之一是,内部存在一种普遍的恐惧心理,担心任何微小的调整都可能导致流量下滑。不过,公司还是决定直面恐惧,把原来用于 SEO 的匿名链接缩短服务替换掉。事实上,网站流量确实立竿见影的出现了下滑。
然而另一方面,与用户的互动不足,错过了与用户深入交流的机,即使产品已经运营了很长时间,很多客户都以为这个免费服务就是 Bitly 的全部产品。当他们发现还有更多服务可以提供时,甚至感到非常惊讶。
一来一回,付费率反而得到了质的提升。质量远比数量重要!那些注册并最终转化的用户的质量几乎无法取代,实际上代价仅仅是失去一些质量较低的用户。这是公司总结最宝贵的一课,也是优化获客渠道中最关键的一步。
2 重构定价策略
在将用户成功导入产品之后,接下来的重点就是产品定价 (pricing) 和套餐设计 (packaging) 上。
就像 Toby 先前提到的,由于对 PLG 并不熟悉,2019 年刚转型的时候,公司面临着很多恐惧,担心会蚕食的大 B 业务。团队中一直不乏反对的声音。随着团队持续高频的实验,团队进行了一系列定价和权益测试,逐步落实和验证了后续动作。
最早的时候,Bitly 仅有免费版和企业版两种套餐,其中免费版每月提供 10,000 个链接额度,当时,链接的数量是产品的核心价值,这反而成为了用户 “白嫖” 的核心原因。
现在免费用户可以用几个链接?10 个,是之前的千分之一!
团队也很担心会因此失去很多用户,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产品的价值也正在被持续拓宽。公司花了很大的精力去了解用户愿意为哪些服务付费,除了链接数量,还有那些其他需求未被满足?这才有的产品今天的形态,用户们可以通过链接和二维码做更多事情,并从这些互动中获得数据、价值和洞察。
因为公司把价值导向的指标,从流量优先转化成了 MRR 优先。
再到下一个阶段,开始在 MRR 优先的情况下,增加了对用户终身价值 LTV 的关注。这个过程也出现了和上一个阶段类似的经历,比如在推出更优惠的年付套餐之后,短期内 MRR 出现了下滑,但团队顶着焦虑执行下去之后发现,这成为了一个更经济的入门选项,对新用户的转化和老用户的留存都起到了很好的正面影响。事实证明,初级年度套餐有助于推高整体 LTV,因为用户们不仅在购买,他们还在升级,在产品中探索更多价值。
3改进用户体验
解决了前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之后,团队终于有精力审视另一个灵魂拷问 —— 产品的体验和新用户旅程又老又土。用户进入后,甚至在页面上找不到明显的 CTA (call to action),交互体验也停留在上个世纪。
这最后一板斧,就砍在了全面重新设计用户体验 (UX)。这是一项庞大的工作,团队也是真心希望突出 Bitly 的价值 —— 易于使用、简洁且现代。
更重要的是,CTA 的细微优化,直接把产品内订阅量拉高了 30%,成功地引导更多用户访问定价页面,最终效果是每日 MRR 增长 20%(主要来自新注册并升级的用户),立竿见影!
这也为后续打造多功能产品平台奠定了基础,可以自由的为某个新功能增加可见性,让用户能在产品中发现更多价值。
#2 实施多产品战略
在完成了产品增长引擎的全面升级之后,Bitly 开始思考产品的多元化。首先注意到的就是二维码工具需求的爆发。
回想一下时间线,虽然公司在 2017 年就在产品中尝试引入了二维码功能,但到了 2020 年,才看到市场需求开始迅速流行起来,当疫情爆发,无接触式二维码迅速成为新的标配。
起初,团队也不确定这是否只是一时的热潮,但随着持续观察到数据增长的同时,见证了各种各样的使用场景以及企业如何将二维码融入运营,这让公司坚信二维码已经成为一个长期趋势,毕竟几乎每个二维码背后都是个链接。
考虑到核心产品与二维码的紧密相连,团队开始重视这一功能,并快速进行了大量用户访谈,再加上分析产品本身的庞大数据,研究客户在哪里分享 Bitly 二维码,他们的受众又在哪里访问。
最终发现,很多链接是通过二维码分享的,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信号。随后产品团队开始重新构建,快速推出了一个最小可行产品(MVP),看看用户的反应。接着,客户的好评接踵而来:
“我喜欢所有东西都在一个系统中”
“我希望我的二维码和 Bitly 链接都能在同一个地方管理”
“我之前甚至不知道你们提供了这么多服务,但现在我会用你们的平台一站式解决所有需求”
这些正反馈给了公司信心,说明已经做好了向多产品平台迈进的准备。到今天,Bitly 有超过 55 万个全球客户和近 4 百万月活跃用户,这使公司能够从客户那里收集大量的反馈和数据。
这个故事的深层含义在于勇于冒险和把握机会。在公司内部,Bitly 鼓励客户和员工敞开心胸,勇敢思考。CEO 在 2020 年加入时,进行了一次员工参与度调查,收到的反馈相当低,显示出员工的普遍士气低落,思路缺乏一致性,对自己的目标不明确,感觉与公司的愿景和使命没有紧密联系。因此,我们开始积极行动,从多个方面简化公司运营。
3 打造强力团队
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也不复杂:目标对齐。
确保每个人不仅对公司的目标方向有明确的认识,而且感觉自己是制定目标和关键结果(OKRs)的一部分。同时创造一个每个人都能感到自在并尽其所能的工作环境。
最终的结果是,公司文化变得充满安全感,团队开始敢于尝试新事物。
Bitly 有一个内部术语叫 “安全尝试”,给到各职能团队有足够的权限去尝试,即使尝试失败,也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这种心态是 Bitly 建立高效团队的三大支柱之一。
4 总结
-
摸清增长旅程中的阶段,选对合适的策略
-
从数据和客户中发现增长机会
-
动态调整成功的标准与产品价值导向
-
积极寻找产品线拓展的信号
-
勇于冒险,大胆实验
-
赋能团队,激发主观能动性
内容原载于: 随机小分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