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价值——说话技巧及思维

今天继续讲解情绪价值

——关于情绪价值的说话技巧及内核。

讲三个场景:朋友对话,职场对话和家庭对话。

 

 

【1】

如果有人对你说:“我此生的梦想是成为一名画家,但是我没能成为画家,我成了一名医学院的学生。”

你会怎么说?

通常,我们会有以下几种回复👇

1、建议式回复:“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现在也可以啊,你看鲁迅不也是弃医从文的嘛!”

2、指责式回复:“医生挺好的呀,我想做医生还作不了呢,还有啥不满足的?”

3、对抗式回复:“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 我又不能帮你成为画家。”

4、抱怨式回复:“谁就没点遗憾呢,你以为我就没遗憾了?”

5、评价式回复: “医生的工作挺好的啊,画家收入可不一定有医生高啊!”

6、解释式回复:“其实画家吧就是一个梦,你看那些美术学院出来的多少都找不着够工作,最后基本都还不是转行了。”

哪一个听起来最顺耳呢?

你,又会咋说呢?

这个问题撒贝宁也遇到过,来看一看撒贝宁教科书式的回答

撒贝宁教科书式的高情商回复:“画家无非是把画到画布上,但是哪一个画像能够把这世界所有的颜色都画出来?没有。但您不一样,如果您用您的医术,真的让一个人从黑暗中走出来,当他睁开眼睛看见这个真实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颜色,最美的画面都是你最棒的作品。”

这不仅是高情商的一段话,更是温暖的一段话。

这段话抚慰了世界顶级眼科专家王宁力院士充满遗憾的心灵,这段一抑一扬的回答也为这位顶级眼科专家所从事的工作做了升华,让工作更加充满了神圣的意义。

不会说话绝不是口才不好,内核在于思维体系。

那么,这段高情商回复的思维重点就是以上两点:

 

1、宽慰

2、升华

采用一抑一扬:(画家无非是画到画布上,而一个从黑暗中走出来的人,看到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色彩,都是您最棒的作品)。

这段升华让人心中激情澎湃。

关于这类让人心生敬畏的升华还有一个撒贝宁的视频👇

 

【2】

如果某一天在会场你被大老板质问:“这个所用材料有点太浪费了,成本太高了。”

你怎么答?

通常,我们会有以下几种回复👇

1、建议式回复:“好的,那我们下次换便宜点的物品。”

2、指责式回复:老板,这个哪里浪费了,比起其他的已经很便宜了

3、对抗式回复:“老板,我这不也是为了效果吗”

4、抱怨式回复:“老板,这都是我们已经投标对比之后的价格了。”

5、评价式回复: “这个价格对于这个效果已经是很具有性价比了。”

6、解释式回复:“您看到的这个是用于xxxx的,我们已经尽最大的努力来省了。”

哪一个回答听起来最合适呢?

你,又会咋说呢?

这个问题阿里的CFO蔡崇信和秘书长俞秀红就遇到了,来看一看他们面对马云的质疑,分别是怎么回答的👇

秘书长俞秀红所用的就是解释式回复:“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来省了。”

这种说法放在公司内部是没啥问题的,但这是面对公众的场合,这样的回答就会让外界质疑马云的苛刻,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示范的回复。

接着,作为CFO的蔡崇信就赶紧出来救场了。

蔡崇信说:“我在阿里做CFO十几年了,公司最常问的一句话不是你省了多少钱,而是这个钱够不够花,是不是应该花?在这个屏幕上我觉得是应该花的,因为今天是一个公开的场合,来参加的嘉宾有一些是来抱着学习的心态,如果屏幕太小了,PPT看不清楚,大家就学不到东西了。”

蔡崇信的这段话完美的解决了两个问题:

 

1、秘书长挖下的坑“我们已经尽最大可能节省了”——显得阿里非常苛刻;

2、缓解了全场气氛的紧张和尴尬。

第一段拿出了我在阿里十几年所见所闻的亲身经历“不是省了多少钱,而是够不够花,该不该花?”

 

这一段就解释了马云不是因为预算支出的苛刻,而是该不该。

接着第二段就为这“该不该花”给出了完美的解释“因为大家今天有抱着学习的心态,频幕太小大家看不清楚,就学不到东西了。”

这不仅填了前面的坑,挽回了颜面,还留下了阿里为别人着想的态度。

这是这段话的思维体系。

而这里的重点同样是:

 

不会说话绝不是口才不好,内核在于思维体系。

 

 

【3】

来一个生活中常见的:

在一个寒风冷冽的冬天,对方跟你说:“我不想起床, 不想上班了。”

建议式回复:“不想上班就不去呗,请假好了”

指责式回复:“怎么能不上班呢,不上班哪有收入”

对抗式回复:“你跟我说这个有什么用, 我又不是你老板。”

抱怨式回复:“你以为我就想上班吗?我比你更困, 更不想上班。”

评价式回复: “你真是个小懒猪。”

很多时候,善意的关心之所以会让我们觉得讨厌,可能是因为关心的内容不太恰当。对方是真的要因为赖床而要请假吗,他自己是真的不懂得这些道理吗,而有些话反而越说越让人生气。

有共情能力的人,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换位体验,体会对方情绪。

不会说话绝不是口才不好,内核在于思维体系。

比如:“是啊, 冬天早起确实是一种折磨!”

——这是情绪价值中的“共情”!

内容原载于: 瑾瑜可及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