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外国文学排行榜——非小说
第1名《同意》
|
豆瓣评分: 8.7 ISBN:9787549637300 简介: 是的,我同意了,那年我十四岁。 他们说我不是受害者,而是同谋。 ☆ 推动法国性同意立法的现象级图书 授权29种语言 法语版销量超30万 让-雅克·卢梭自传奖| ELLE杂志读者大奖非虚构奖 ☆ 这是一部关于创伤、痊愈与勇气的回忆录。 作者瓦内莎·斯普林格拉以冷静、精确而坦诚的文字,讲述了自己14岁时被年长她30多岁的法国作家G引诱、控制,并发展出一段畸形关系的经历。关系破裂后,这段经历仍被G作为文学素材一再书写,他在文坛也声名愈盛,而瓦内莎仿佛被囚禁在文字中,失去了诠释自己人生的能力,永远停留在十四岁。 “选中那些孤独、敏感、缺乏家庭关怀的女孩时,G就清楚地知道她们不可能威胁到他的名声。因为沉默便意味着同意。” 有时候,只需要一个声音,就能打破沉默的共谋。 ⚡ 打破沉默的勇气之作,以亲身经历反思“同意”背后的权力不平等与暴力 直击未成年人成长环境中的层层疏漏,避免房思琪式悲剧再次上演 当谎言被伤害书写成浪漫,被掠夺的青春又由谁来偿还? “爱情不分年龄,可问题并不在这里。” “文学视自己凌驾于一切社会道德评判之上,但作为出版人,我们有义务让读者明白,成年人和未达到性同意年龄的未成年人发生性关系应当受到谴责,也会遭到法律的惩罚。 ——瓦内莎·斯普林格拉 ⚡ 推动法国社会变革的胜利之书,标志着法国社会对待恋童问题的态度转向 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舆论震荡,《纽约时报》《卫报》《世界报》《金融时报》等重量级媒体纷纷撰文推荐 《同意》像一枚燃烧弹,向法国的脸上掷去,这是一部令人眼花缭乱又高度克制的愤怒之作……出版以后,检察官对G展开调查。他与三家出版社的合作被终止,终身津贴被取消……政府宣布将性同意年龄设定为15岁。无论从哪一种维度来看,她的书都是一次胜利。 ——《纽约时报》 ⚡ 鼓舞无数受伤心灵的治愈之书,引发万千读者深刻共鸣 我想代表我们所有人感谢作者:那些被强奸的年轻女孩,那些“荡妇”,那些不敢发声的人,那些发声却受到阻碍的人,那些不知所措的人,幸存下来的人,没能幸存的人,被污名化的人,被自恋的变态者摧毁的人,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的人。我再一次发自内心地感谢她。——亚马逊读者 ⚡ 小开本设计,平装双封,轻便易携,舒适阅读 ——————– 《同意》是一个优雅铺设而成的陷阱,一部对欲望与文学提出尖锐质疑的回忆录,它还质疑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痴迷于女性的青春与她们的经验匮乏,而非她们的艺术。 ——《巴黎评论》 斯普林格拉写下这部回忆录并不仅仅是为了她自己,她写作是为了呼吁人们停止将那种有毒的男性气质正常化,它不应该因为这个男性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而受到赦免……《同意》是悲剧性的,但也充满力量,并且它是有史以来关于这个话题最重要的证据之一。 ——《当代世界文学》 《同意》实际上探讨的是权力问题:我们把权力交给谁,以及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限制。它亦是对不平等问题的纠正。 ——《星期日泰晤士报》 |
第2名《东京八平米》
|
豆瓣评分: 8.4 ISBN:9787542678652 简介: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 《东京八平米》是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八平米在日本被称为“四畳半”,即只有四个半榻榻米大小的房间,租金便宜。 因为八平米房间没有厨房和冰箱,也没有洗澡间和洗衣机,她兴致勃勃地写起如何饮食起居,以及亲历的日本庶民生活日常。居住空间逼仄,她 把生活延伸到城市的街头和公共空间,写东京的洗衣店、钱汤、咖啡馆、24小时漫咖店、独立电影院、小餐厅等等,同时写下她遇见的东京平民的故事,这些人物是“看不见的、真正的东京人”,他们的故事为我们铺陈日本的世情百态,亦照见自身。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 【特别推荐】 * 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让人看到一种充满新鲜活力的生活的可能:省下昂贵房租,物质诉求简单,在都市中享受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舒适感和归属感。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 东京曾经是“全球物价最贵城市”排名前列的常客,但这只不过是学到东京一些皮毛的外国记者们的偏见。东京其实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呢,我在心中长年抱有这样的不平,这也成为了我过去写了不少文章、做了好几本与东京相关的书的基本动力。 东京、京都、上海、北京……不管是在什么城市,吉井很擅长找出价格合理的房子。有时候她的居所只够睡觉,但在房子的外面,无论什么时候都有便捷的城市设施。你心爱的餐厅可以当作自家的餐室,喫茶店成为你的客厅,书店和图书馆是书房,健身房则是带有三温暖的浴室。 把城市当作自己的房间的延伸,并将其运用自如。吉井非常明白这个“城市生存技巧”的秘诀。这就像动物可以本能地找到最舒适的地方筑巢,也又像它们时机一到,干脆离巢飞走。 ——都筑响一(独立编辑、摄影师) * 【编辑推荐】 * ★ 身居八平米,坐拥全世界。吉井忍“八平米”经济学,展现都市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日籍华语作家吉井忍的全新散文集,献给将要创建新生活的人。——离开日本二十年后,吉井忍回到东京,租住东京中心地带的八平米房间,重建在地的生活。八平米是生活的原点,东京整个城市则是生活的延长线。物质与精神的断舍离,带来经济空间和身心自由。吉井忍的“八平米”经济学,为每一个身心俱疲的现代人提供生活的另一种可能:珍惜此时此刻,用自己的方式,找到你所需要的舒适感和归属感,赋予明天继续生活的活力。 ★ 没有厨房、冰箱、洗澡间、洗衣机,如何在八平米房间自在过活?都市新型“蜗居”生活,东京深度探索指南。城市也可以是一个流动的家,一个人也可以快乐自足。——因为八平米房间空间局促,日常生活延伸到东京的街头和公共空间:洗衣店、钱汤、漫咖、小餐厅、咖啡馆,此外还有每周的独立电影院巡礼、听落语、学三味线、看展览等。便捷舒适的公共空间、生机勃勃的多元文化、热情活力的市井生活,你的“小”不成问题,因为外面的世界足够大。 ★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深入城市细部拜访“附近”,讲述东京平民故事,看见真正的普通人。孤独的城市里,人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地方和存在意义?——人来人往的都市中,偶尔的相遇带来宝石一般的回忆:被称为“活字典”的金星堂咖啡馆主人大泽先生、快九十岁的犀利幽默的Mako咖啡老铺女主人、热情善良勤劳的荞麦面店女店主……朴实真诚的东京人,流动隽永的东京风景,呈现生活的本真面貌。“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八平米,以及对其的定义,它不指实际面积,而是指心中的某一块地方。也许八平米在别人眼里是畸形状态,但它能够让你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它也许是某个地方或某个人,在那里你不用伪装,可以好好地面对自我,尽可能地去享受当下。” ★ 著名书装设计师陆智昌操刀设计,清新典雅,质感舒适,巧妙呼应“四畳半”的布局。——著名摄影师都筑响一和作家吉井忍摄影,百余幅彩色图片呈现“八平米”和东京这座城市流动的风景。全书使用雅致书纸印刷,触感柔软,轻盈便携,适于在日常与旅途中阅读。 |
第3名《我是谁?》
|
豆瓣评分: 8.8 ISBN:9787545822724 简介: ✨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完整自传首度引进,收录未公开发表演讲稿及万字译后记。一次面向自我与他者的生命写作,全景呈现段义孚丰富而敏感的内心世界,交织着情感、思想与精神,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中,看见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文化地理学家周尚意教授诚挚推荐! 🌍从宇宙走向炉台,记录段义孚不同寻常的反向人生。跟随外交官父亲的脚步,少年段义孚站在了世界的舞台,成为人群的焦点,然而成年的他却全身而退,回到学术的角落来思考人生。大多数人是从自我走向世界,而他则是从世界走向了自我。这种反向的人生意味着什么?是一种逃避,还是对心灵的追求? ❤️袒露隐秘的情感生活,直面生命力的缺失和对亲密关系的渴慕。对母亲的无比依恋,与父亲的微妙相处,深深地影响了段义孚的个性。洪堡般的感情,隐秘而又幽微,选择终身不婚的段义孚,又该如何面对这种亲密关系缺失带来的困境? 📖回溯学术志业,展现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思想。串起《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制造宠物》《逃避主义》等十本段氏著作,他的学术生涯就是他的家,每一本书都仿佛是一个房间,等待读者去探索。 ❓指向永恒的精神世界,试图回答“我是谁”的终极命题。“自我审视让我更加明白自己是谁,而审视外界则让我越发认清了外部现实的本质。”在自我与他者的来回审视中,段义孚像是一名古希腊人,思考微小个体与永恒命运的关系。 🟦新锐设计师陈威伸倾力打磨,打破传统,突破常规!蒙德里安式蓝绿撞色拼接护封,呈现后现代主义基调,凸显段义孚特立独行的个性。压凹烫蓝内封,以线条和色块表现段义孚所处的人生经纬线。 == 【内容简介】 将至古稀,知名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段义孚回溯了自己的人生。他把童年放在世界格局的大舞台中联动叙事,回忆在欧美求学的岁月,提及自己选择地理学的原因,并将自己的生理和精神特质展示给读者,坦率而真诚地完成了对自我的剖析和反思。 从中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到英国、美国,辗转于不同文化的段义孚,是一名真正的世界主义者。他的世界,从行为和事件走向了观念和思想,超越了狭隘的地方主义,而拥抱了更为辽阔的人类文明。如何在平凡的事物与事件里,去体察个体生命的意义?怎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段义孚的经历也许是特殊的,但他的问题却是普遍的,也正因如此,他的观念与思想,仍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 == 【著译者简介】 段义孚(1930—2022) 美籍华裔地理学家,人文主义地理学之父,被称为地理学界的“小王子”。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官宦世家,成长于中国与海外,求学于欧美,长期任教于明尼苏达大学与威斯康星大学。代表作有《恋地情结》《空间与地方》《逃避主义》等。 译者: 志丞 译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译有《回家记》《恋地情结》等。 刘苏 现任教于西南大学,译有《恋地情结》《地方与无地方》《家园》《人文主义地理学》等,著有《上海市嘉定区拾荒者地方认同研究》等作品。 == 【相关评论】 要知道什么是人文地理学,就不可不读段义孚的书。要知道段义孚是谁,则绕不开《我是谁?》这本书。从中国走向世界,这位举世闻名的人文地理学者一直在寻找自己的位置。“我是谁?”的命题,萦绕着他,也追问着我们。 ——葛剑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 段先生希望人们意识到,并非只有所谓独特的人、伟大的人才能洞察世界、认识地理,每个寻常的人也都是独特的人,可以通过不断地观察世界、感悟世界,生成自己的地理知识和地理观念,从而更清晰、更自主地走完自己的一生。 ——周尚意(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教授) |
第4名《复调》
|
豆瓣评分: 8.9 ISBN:9787559665270 简介: 人生与音乐,生与死,皆为复调 2020年柯克斯书评最佳非虚构作品 “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 —————— 《复调》是一部勇敢而坦诚的书。如何走出丧亲之痛,作者选择了一种尤为困难的方式:细致回顾了与母亲算不上美好的相处,揪心的往事里依然有让人动容的爱与柔情。而在对巴赫音乐的探索中,生命的意义和音乐的根本真正达成了和谐。 ——止庵 充满诗意,令人难忘。 ——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 《复调》是一本发人深省、非常成功的回忆录,完全符合肯尼科特所设定的标准:每本 好书、每首伟大的乐曲都蕴藏着救赎的希望。 ——NPR新闻书评 肯尼科特用美妙的散文和细致的观察,描绘了一幅关于爱、失去和人类自身的微妙而深刻的画卷。 ——华盛顿邮报 这本书不仅是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一杰作的深入研究,也是对漫漫人生成长过程的坚定而人性化的思考。 —— 提姆•佩吉(Tim Page) —————— 内容简介: 母亲死后,肯尼科特决心开始学习巴赫最伟大也最复杂的作品《哥德堡变奏曲》,希望从中探寻音乐的意义,乃至生命的意义。 母亲一生郁郁寡欢,对待子女尖锐、刻薄甚至歇斯底里。然而在死亡降临之后,回顾她的一生,她是否曾被家人真正了解? 练习《哥德堡变奏曲》的过程充满艰辛,它以超高的难度挑战演奏者的自信,同时在情感上让人不得不直面意识最深处、最私密、最孤独的自我。 肯尼科特将他应对悲恸与练习乐曲的经历写成了这本《复调》,不断探索并试图回答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怎样才算认识一首乐曲?怎样才算了解一个人? —————— 编辑推荐: ★普利策奖得主诚意力作 一次沉痛而坦诚的人生回望 资深古典乐评论家、普利策奖得主肯尼科特以惊人的坦诚、优美的文笔献上了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作为子女,他从未真正了解母亲,作为爱乐之人,他从未真正掌握巴赫。而关于生命至恸,最终在巴赫的伟大作品《哥德堡变奏曲》中得到某种解答。 ★人生与音乐往复交织,一曲以文字写就的优雅复调 书中关于音乐的思考与关于人生的回忆交替闪现,而作者对音乐与人生本质的思考贯穿其间,形成了这部有如复调般彼此呼应又关联的文学乐章。 ★柯克斯书评年度最佳非虚构 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等一致好评 柯克斯书评将其评为2020年最佳非虚构作品,称这是“一部深刻的回忆录,优雅的散文使其更添光彩”。而美国资深音乐作家亚历克斯·罗斯、提姆•佩吉也不吝好评,充分肯定了书中的诗意与深度。 |
第5名《终了之前》
|
豆瓣评分: 8.9 ISBN:9787541164453 简介: 🔵 在黑暗环绕中,反抗无涯之苦难;以真挚与悲悯,存续孤绝的火焰 🔵 从天才物理学家到拉美文学巨擘,受加缪盛赞,与博尔赫斯论永恒问题 🔵 神灵的火焰夜以继日指引我们前行,和同样张开双臂的人一起,等待新的历史浪潮 —————————— 本书是拉美文学巨擘萨瓦托的回忆录。 萨瓦托在暮年之时写下这本小书,虽说是回忆录,却并没有完整地呈现他从天才物理学家到拉美文学巨擘的一生,而更像是对年轻后辈的言传身教。我们可以从中体味,一位真正的人文学者的思想脉络——体察“存在”等哲学命题时的艰难,对苦难大众之真诚深切的同情。尽管展示了诸多苦难,但萨瓦托的笔调是激昂的,他希望我们无论在如何绝境中,都能够行动起来,和同样张开双臂的人一起,等待新的历史浪潮。 – 我继续写这份证词、后记,或精神遗嘱,或者随便人们怎么称呼这些。我为那些迷失方向的青年男女而写。他们有时会羞涩地走到我身边,还有些时候则会像海难遇难者一样在大海上寻觅可供搭扶的木板。那也正是我自认能给予他们的东西:一些不够牢靠的残缺木头。——萨瓦托 美洲西班牙语文学的另一重要特征即是它永恒的见证:暴力与不公平的见证,集体与个体的见证,现实与虚构的见证,往昔与现今的见证。在美洲,写作总是兼有诗意与政治的功能,写作从来不是一种无谓的游戏,即便在表面看来最形式化的表达中,它也从不逃遁于幻觉中。——《理想藏书》 |
第6名《写作是一把刀》
|
豆瓣评分: 8.8 ISBN:9787208182721 简介: —编辑推荐— * 真诚吐露个人经历与文学风格的形成 * 走近诺奖得主的入门之书 出版这本书没有情感冲动,也没有女性作家期待的浪漫。我的书曾被指责为“淫秽”。这种鄙视和侮辱只会锻炼我。 ——安妮·埃尔诺 我喜欢不说谎的句子。埃尔诺的句子切开肉,剥去皮,像刀刃般锋利 。 ——费雷德里克-伊夫·热奈 —内容简介— “我给文学置入了一些坚硬的、沉重的,甚至是暴力的东西。它们与生活境况相关,与我十八岁之前生活的世界的语言相关,与一个工人和农民的世界相关。它们永远是真实的东西。我认为,在我的情况下,在我作为一个阶层跨越者的情况下,写作是我能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一种政治行为,也是一种赠予。”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作家弗雷德里克-伊夫·热奈向安妮·埃尔诺提出问题。在这些回答中,作者努力为从三十年前开始的写作实践做出说明,描述她的工作方式,解释她的文本的“目的”。这本书非常值得一读,而且因为它拒绝虚构,对生活经验做了严格的、进步的工作,因而令人感动。本书有助于普通读者了解埃尔诺本人的经历以及写作特点,也是文学研究者的重要参考资料。 |
第7名《黑塞书信集》
|
豆瓣评分: 9.0 ISBN:9787208181618 简介: ☆ 人人都爱黑塞!全球青年的心灵挚友,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不要随波逐流,我们在世间最重要的事是成为自己!”聆听黑塞,成为自己 ☆ 278封书信中文版重磅呈现,全景展现一代大师的生平历程和精神蜕变 ☆ 经历三次婚姻、克服创作危机、穷困潦倒时还不忘救济朋友、失去祖国……关于黑塞的一切细节都在这里 ☆ 了解黑塞的中国情缘:倾心禅宗,热爱中国文化,对傅聪的音乐才华赞赏有加 译者从黑塞自1892年到1962年长达70年的书信中挑选了有代表性的信件,主要包括黑塞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家庭与思想的变化,追求、奋斗、创作的历程,与父母、妻儿、姐妹的日常信件,参加社会公共活动,与同时代大家如茨威格、罗曼•罗兰、托马斯•曼等人的交往,对个体与集体、写作、文学、时事、战争、社会的观察和见解等,这些书信见证了黑塞从少年到老年的生平与经历,也呈现出半个多世纪历史交替与文化变迁的轨迹。 在这些信件中,黑塞有时谈论对文学艺术作品的看法,有时发表对社会问题的意见,有时则以散文的语言描绘自然风景、抒发人生感悟,娓娓道来,流畅生动。这些信件将黑塞还原放置于他所处的时代,立体呈现其与同时代人交错的精神世界。 黑塞的作品启迪人心,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的风格提供了范例。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他的写作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类的爱心。 ——德国作家 托马斯·曼 在我这一代人的数十年前,赫尔曼·黑塞已然感受到我们那种内心的骚动、那种青春时代自寻其路的固有需求——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索取天经地义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我们自己的生命。 ——巴西作家 保罗·科艾略 黑塞是永远属于年轻一代的作家……读黑塞的著作时往往让人感觉好像在写我们自己,好像我们自己写下了这一切。 ——黑塞作品集编者、研究者福尔克尔·米歇尔斯 |
第8名《生活的代价》
|
豆瓣评分: 8.6 ISBN:9787572611568 简介: 德博拉·利维女性成长三部曲第二部:论女性与家庭生活。被《卫报》评为“21世纪100部佳作”,获2020年法国费米娜外国文学奖。“生活崩塌了。我们试图控制自己,保持冷静。接着我们却发现,自己并不想保持冷静 …… ”一个女人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打破旧有界限,在一个对她不利的世界中获得一个小角色?这是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 在这部短小、感性、富有争议性的纪实作品中,作家利维不仅坦诚回顾了自己婚姻破裂、母亲逝世的人生至暗时刻,更思考了对女人而言什么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乐趣的生活。她援引西蒙娜·波伏娃、詹姆斯·鲍德温、埃莱娜·费兰特、玛格丽特·杜拉斯、大卫·林奇和艾米莉·狄金森等艺术家或思想家的作品,勾勒出何为女性生活的终极自由。李翊云、珍妮特·温特森推崇,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的案头书。 ************************************ ※ 利维能敏锐地观察到平凡而微妙的事物,只用几笔就勾勒出令人难忘的细节。 ——李翊云(美国作家) ※ 我爱上了德博拉·利维的《生活的代价》,惊艳于她如此将性别、政治、旅行和悲伤编织成一个凄美的故事。 ——娜塔莉·波特曼(美国演员) ※ 这是历史上每个女人的故事,她们用自己的爱和劳动创造了一个家,结果是满足了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的需求。这部作品与其说是一本回忆录,不如说是一份雄辩的宣言,表达了利维在后家庭世界中的“全新生活方式”。 ——《卫报》 ※ 利维是一位慷慨的作家。这部短小、感性、充满争议的回忆录的精彩之处在于,它不仅关于她生命中的痛苦里程碑——婚姻的结束、母亲的死亡——它也关于活着是什么。除了弗吉尼亚·伍尔夫之外,我想不出还有哪位作家能更好地写出边缘、家庭、非事件以及身为一个女人的意义。这本关于大主题的小书,谈论的是如何找到一种新的生活方式。 ——《观察家报》 ※ 巧妙、实用、干脆利落。一出冒险、激进的生活宣言。水深可能超出你的水性,但你依然能畅游其中。 ——《新政治家》 ※ 每个句子都是清晰和优雅的小杰作。 ——《电讯报》 ※ 利维不会告诉其他女人要以她的方式,或以任何一种方式去生活。身为一个成熟的女性主义者,她不会这样做。然而,她希望我们了解她的快乐,她在这种全新而未知的生活中茁壮成长。她的作品同样如此。这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措辞的:“你此刻读到的文字,正是以生活的代价为原料,以数字墨水制成的。” ——美国国家广播电台 ※ 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利维不是为她的同龄人,而是为新一代人书写她的生活。由于我们倾向于把女性主义说成是一波又一波被代沟隔开的浪潮(最近一次是千禧一代和婴儿潮一代之间的所谓裂痕),我们经常关注女性之间的分歧。如果我们把所有女性的处境都看作是在一个只给予她们次要角色地位的社会中试图争取把自己当作主要角色,那会怎么样? ——《哈珀》 |
第9名《妈妈走后》
|
豆瓣评分: 8.2 ISBN:9787559665003 简介: ☆奥巴马年度荐书 ☆美国亚马逊年度百佳TOP2,1.5万读者4.5星推荐 ☆全球读者票选Goodreads年度最佳回忆录,21万读者打分4.29/5 ☆感动全美的惊人处女作,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一年 ☆《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时代周刊》《早安美国》《娱乐周刊》《费城询问报》等媒体年度选书 ☆无法理解女儿的严厉母亲,无法满足母亲期待的叛逆女儿,在最后的告别时刻,所有的母亲和女儿终将相遇 —————— 以血泪书写的悼念之书 以伤痛铺就的理解之路 以食物构筑的安慰之处 – 2014年5月的一天,米歇尔接到一通电话,得知母亲患癌的消息,随即回到家乡照顾母亲。 米歇尔的母亲是韩国人,父亲是美国人,她从小成长于两种文化之中,却无法靠近任何一种,青春期时,因执着于自己的音乐梦想而与母亲势同水火。 在陪伴母亲的日子里,母女二人进行了从不曾有过的交谈。几个月后,母亲离世,为了纾解心中的哀痛,米歇尔开始去一家母亲时常光顾的亚洲超市,试着做母亲曾给她做过的韩国食物,并真诚地写下了自己的内心告白。 挣扎于两种文化旋涡中的米歇尔,被迫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在这场关于爱与失去、自我确认与伤痛疗愈的回望之旅中,她找回了母亲赋予她的品位、语言和天赋,也在食物与音乐构筑的空间中,让母亲“重生”。 —————— 《妈妈走后》有力地描绘了一段复杂的母女关系,佐纳清晰而坦率地写了她母亲的离世。佐纳探索了食物和身份之间的联系,她对食物的描述把我们带到她旁边的餐桌上。这本书揭示了在失去母亲和通过烹饪韩国食物让母亲“起死回生”的过程中,佐纳如何成为她自己。 ——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 这是一部温柔、优美、令人心痛的书,讲述食物如何将我们与已故之人紧紧相连。佐纳对海鲜葱饼、松仁粥和紫菜包饭等菜肴的描述令人垂涎,她的故事流畅、诚实、亲切。当所爱之人去世时,我们会打开所有感官去寻找他们存在的迹象。佐纳让我们通过味觉进入故事,这一点使她的作品与众不同。 ——柯克斯书评 这是一部温暖、全情投入的文学作品,它真诚而细致地描述了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悲痛,其中也夹杂着希望、幽默、美好和清晰的观察。这本书不容错过。 ——《西雅图时报》 我读《妈妈走后》时,心快从嗓子眼儿里跳出来了,在这部文笔优美的回忆录中,米歇尔·佐纳扣人心弦地描绘了母女之间永不消逝的联结,触及爱、摩擦、忠诚与悲伤。所有的母亲和女儿都会在这本书中认出她们自己,也认出彼此。 ——丹妮·夏彼洛,《母亲的模特》作者 《妈妈走后》是一个奇迹:一个美丽、深切动人的关于母亲与女儿、爱与悲伤、食物与自我认同的成长故事。它震撼了我,也让我心碎。 ——艾德丽安·布罗德,《我的母亲、她的爱人,还有我》作者 |
第10名《我以文字为业》
|
豆瓣评分: 8.5 ISBN:9787555914105 简介: 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1929—2018) 美国小说家,幻想文学大师,科幻新浪潮运动代表人物,以“地海世界”系列、“海恩宇宙”系列闻名于世。一生获奖无数,包括8次雨果奖、6次星云奖、24次轨迹奖,以及美国国家图书奖、世界奇幻奖、卡夫卡奖等二百余项世界文坛重磅大奖。哈罗德·布鲁姆将其列入美国经典文学作家。2000年,美国国会图书馆将她列为作家与艺术家中的“在世传奇”。2014年,荣获美国文学杰出贡献奖。2016年,被《纽约时报》称为“美国当代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