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了中国,才发现鸡娃没有意义。

 

一、

 

和两个华人中产的爸爸妈妈还有孩子们聚会,我去看了他们的房子,还有超市,还有和孩子们聊天。

 

感慨好多呀,最重要的就是深度理解了他们的决策以及教育的逻辑和理解,啊感受好深。

 

其中这个父母搞定了澳洲第一男校的进校资源和流程,要成为我的资源库了。

 

孩子们真的,能长开,太不容易了,我太羡慕了。

一个是做媒体的大哥,夫人是做移民留学,一个是做葡萄酒经销,夫人做澳洲团长供货。

 

都是夫妻老婆店,都是超级个体户,澳洲比中国大陆更显进入个体户买卖。

自己做自己的生意才能赚的更多,因为人工贵。

 

也因为人工贵,所以说联合带娃是常态,不可能丧偶式带娃,也不太能说让父母来,因为父母长期呆不住的。

 

 

围观了他们 4 个人为人父母的耐心,还有聊了一下他们做父母的心态。

 

就是放轻松,交给孩子自己去探索。

 

我就聊了一个很困惑的问题,他们孩子中文算流利的,可以深度口头表达。

 

但第一语言已经是英语了,学校不上中文课,或者就算上,也就是几个小时,又如何?

 

他们已经没办法像父母一样,锤炼自己的读和写,7 * 24h,他们的读写听说,是英语为母语的。

 

我在问他们,你们会觉得遗憾吗,不够亲,或者中文不够好。

 

父母的回答是,孩子是孩子,无法深度沟通不仅是语言,还是性格、爱好、相处模式。

 

一对夫妇的老大读遍了 1000 本英文书,几乎所有英文著作都看过,疯狂沉迷博物馆,但体育不好。

 

老二 5 岁还看不出啥,只会嗷嗷说爸爸我要撒尿。

一对夫妇的老二很文静外向乖巧小妹妹,自己上奥林匹克班,老大则直男听不懂话,篮球和体育很好,爱好干饭。

 

性格有很大的差异,和父母长得像,但折射的性格,没有直接看出来很像的,他们自己在走自己的路了。

 

是!自己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是世界的。

 

是 ta 自己的路,爱能超越一切不同,父母和孩子,终归是不同的。

我不断想起杨紫琼的瞬息里,华裔一代二代的隔阂。

 

也许真的,隔阂和差异是客观的,但爱,是不变的。

要沟通,无论是否有差异,要包容,无论是否与你相同,要爱,因为是为人父母与子女。

 

 

二、

 

我在打车回来的路上想到我们中国大陆的父母和孩子,还有想到我的童年。

我哭了,我不是为什么不公平而哭。

 

我就是觉得我们中国大陆的父母太苦了。

 

博主们常常批判中国的中产父母卷来卷去,一点都不为孩子着想,但人是环境的反射器。

 

人真的是人啊,逃离内卷需要的力气、知识、信念、资源都太何不食肉糜了。

有比较,才有伤害。

 

愿我们下一代可以过得更好更自由吧,我心态崩了朋友们。

 

有选择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儿,但,当你没有选择的时候,你也要选择自洽地活着。

 

人真的是,怎么都能活。

 

很多妈妈和爸爸在国内,确实很不自洽,这真的会家破人亡。

这样不好。祝大家平静。

 

 

内容原载于: 群响刘老板

1